水仙花绽放奥地利,奥地利地接
水仙花绽放奥地利,奥地利地接
奥地利水仙花节的成功告诉我们,奥地利乡村旅游市场潜力无限。传统文化能够赋予旅游业“文化之根”,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支持,乡村旅游终究是无源之水、无根之木。在这方面,奥地利人用几百年来坚守的音乐传统、文化遗产为我们树立了榜样。毕竟,只有民族的,才是世界的。
在阿尔卑斯山脉东部绵延的群山中,有大大小小的美丽湖泊,环绕湖泊的是一座座宁静的村镇。欧洲很多著名的小镇就坐落在这群山万壑中,例如“水仙花故乡”巴特奥塞。第63届水仙花节就在这里举办。
霏霏细雨中,成千上万游客涌入镇中心,观赏水仙花节重要活动之一——花车巡游。今年总共有22辆花车参展,造型各异的原创作品让人流连忘返,很多游客驻足拍照:获得原创创意奖的“大力水手”,浑身上下装点着白色水仙花,船型花车前围满了兴奋的小朋友;“灯塔”造型的花车也收获了众人的青睐,红白相间的鲜花代表着奥地利国旗的颜色,白色的自然是水仙花,红色的则是随处可见的天竺葵。更具奇思妙想的是,该作品被悬挂在清澈的特劳恩河面上,格外吸睛。
许多游客站在木桥上观赏花车,不远处还有人从楼上远眺——此时此刻正应了那句话:你站在桥上看风景,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。
特色之美
造就一个成功的活动品牌,不能遵循快餐的思路,“只争朝夕”是不现实的,“文火慢炖”更加适宜。
就拿蜚声海外的水仙花节来说,当地人对于自家特色水仙花的喜爱由来已久。春天,漫山遍野的水仙花点缀着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的花草甸,将田园诗般的山湖景观变成芬芳的花海,一望无际。
白星水仙花又名星辰水仙。在古希腊传说中,有一天,美少年纳喀索斯(Narkissos)在清澈的溪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,随即爱上了“他”,殊不知这就是他自己。他沉浸在这份爱恋中难以自拔,最终溺水,死后化为水仙花。
第一届水仙花节于1960年5月28日举行,由巴特奥塞旅游委员会组织。从那时起,委员会就有意识地吸引学生团体、各种音乐社团以及传统服装爱好者参与周末游行。从首届活动开始,选举“水仙女王”和两位“水仙公主”便是最大的亮点,这个传统延续至今。
随着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,当地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民间“水仙花节委员会”负责每年的节日安排,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报名参与。今年的委员会主席就是一位颇有名望的木匠。
水仙花节的成功与当地人的热情支持分不开,今年约有3000多名志愿者参加了筹备工作。要知道,整个巴特奥塞镇也不过5000多人,许多人在活动前无偿到山上帮忙采花。
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,水仙花节已经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,同时也是享誉奥德乃至中东欧地区的知名旅游项目,有力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。
自信之美
在密集的人流中,谁是本地人、谁是游客看一眼便知。因为本地人几乎都身穿奥地利传统民族服装,很多家庭全家老小皆盛装打扮,坦然行走于古城街头巷尾。我等外地来访者大多是休闲打扮,到处张望,满眼好奇。
这不,迎面走来一对老夫妻。老先生手执拐杖,头戴褐色皮帽,上面还插着根羽毛,上装是绿色夹克,裤子则是半截皮短裤,脚蹬及膝长筒黑袜加上皮鞋——绝对的绅士打扮。夫人头戴花巾,从头到脚皆为绿色系,胳膊上挎着一个编织篮子,几把水仙花衬托着一朵硕大的红芍药,估计是在自家花园刚刚摘的。两位老人家款款而行,嘴角含笑向周围的人们致意。
早就听说奥地利人喜欢过节,而且每逢节日必穿传统服装,果然名不虚传。街上“行走”的一道道风景,构成了独特的时装秀。
相传阿尔卑斯山区的“老一套”是这样的:年轻小姐都爱穿紧身连衣裙,裙边带粉红色条纹;上岁数的女士则会着裙装套装,配上漂亮的帽饰;男士一律是皮帽加传统皮短裤,特别讲究的还要来件披风。
传统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代表着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。奥地利人已经把这种文化传统融入日常生活中,文化自信的样子就该如此吧。
文化之美
旅游业对奥地利国民收入至关重要,而乡村旅游在其中更是占据了特殊地位。
在奥地利,80%以上的国民旅游是乡村旅游。当地人通常会在节假日拖家带口离开城市,夏季通常选择山区徒步,亲近自然;冬季则首选高山滑雪或温泉桑拿。
最近几年,有机农场游成为新的热点,北部和西部山区很多有机农场都办起了假期旅游项目。在这里,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当地农场自产的蜂蜜、酸奶、面包、奶酪和肉类,还可以申请参加适合孩子参与的劳动,非常有趣。
奥地利人特别喜欢这种不仅能够欣赏优美自然风光,又同传统生活方式紧密结合的体验。因此,农家乐尤其发达。例如,去年在评比中获胜的“最佳农家乐”位于奥地利美丽的蒂罗尔地区施文特。这家农场建有适合家庭旅游的高山小屋,有豪华套房、开放式壁炉,还有水疗浴缸,堪比高级酒店。不同之处在于,在这里你站在阳台上就可尽览乡村美景。农场花园建有一个儿童游乐场和一个游泳池,还有蒸汽浴室、芬兰桑拿浴室、日光浴室和健身室等设施。农场餐厅供应蒂罗尔特色美食和饮品。有机农场饲养着著名的高原牛、猪和鸡,农场主还可以安排远足、骑自行车和骑马等活动。如果恰逢冬天,可以去就近的滑雪中心,门外就有免费巴士站和越野滑雪道。当然,这家农家乐属于比较高端的,多数农家乐的设施没有这么好,但也大体完善。
从历史上看,奥地利几乎所有乡村旅游都是支持农业地区非农产业发展的产物,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也是重要目的。据统计,目前奥地利旅游业带来的收入是农业的3倍以上,乡村旅游正是所有旅游产品中最受欢迎的一个。奥地利约19%的国土面积属于国家公园、野生动物保护区或高海拔自然保护区,这些得天独厚的免费景观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天然优势。
从政府规划看,“农村发展政策”旨在“以生态、经济和社会活跃的方式”将农村地区塑造成生活便捷、环境优美、产业发达的区域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当地出台了多种补贴措施,并制定了一整套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的方案,优先推动资源环境和气候保护,进一步发展奥地利的耕地景观。
从资金来源看,奥地利农村发展计划框架内可获得总计约77亿欧元的来自欧盟、联邦政府和省级政府的资金,使用期为5年,其中约一半来自欧盟预算,即欧洲农村发展农业基金(EAFRD)。
虽说有如此多政策支持,农村经济依旧是相对脆弱的。据报道,奥地利平均每天有13个农场关闭。为解决破产问题,政府相关机构专门成立了名为Austrian Farm Holidays的“农场假期农业旅游营销开发组织”,支持可持续发展潜力更大的农业旅游。这是一家私营的非营利机构,现已成为全国性的农业旅游营销协会,接纳所有的乡村农场为会员。该项目非常成功。目前,其成员约拥有3.6万张床位,每年吸引约200万游客到农场度假,协会总收入近200万欧元,其中80%用于市场推广。同时,参与项目的农场总收入约为12亿欧元。
目前,奥地利乡村旅游每年接待游客超1亿人次,收入可达100亿欧元以上。业界普遍认为,乡村旅游市场依旧有很大潜力可挖。展望未来,一方面,要不断加大投资、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;另一方面,要继续秉承文化搭台、经济唱戏的思路。传统文化能够赋予旅游业“文化之根”,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支持,乡村旅游终究是无源之水、无根之木,难以长久持续发展。
在这方面,奥地利人用几百年来坚守的音乐传统、文化遗产为我们树立了榜样。毕竟,只有民族的,才是世界的。 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翁东辉)